库切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在青春消逝之前老去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J. M. 库切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J. M. 库切,以其行文风格的冷峻克制和对内心活动的细腻挖掘为人熟知。在其“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中,库切大致勾勒出自己三十五岁前的生活轮廓,从《男孩》中孩提时代的南非小城伍斯特,到《青春》中十九岁至二十四岁青春时代的开普敦和伦敦,再到《夏日》中三十多岁又返回来的开普敦,库切笔下的主人公,曾经漂泊异乡、惶惑孤独的文学青年,终于在青春将逝之时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圆了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
现实中的库切则在写出《夏日》之前,即于200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给库切的授奖词中写道:“ J. M. 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库切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财富。”说到“怎样成为一名作家”,库切想必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
今天可以文化带领大家一起,通过库切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三部曲选读,一起来见证库切笔下的主人公,是怎样由男孩长为男人、从文学青年转向真正的作家的——
1
《男 孩》“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之一,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童年生活。小说绝不只讲述了一个叛逆男童的成长故事,更借助孩童视角,描绘了一幅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刻画了阿非利堪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白人和黑人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呈现一幅横跨多领域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南非风情画。
▼关于母爱
“……她对他和弟弟的盲目的、压倒一切的、牺牲自我的爱(特别是对他),让他不能心安。他希望她别这么爱他。她完全地爱他,也就意味着他必须完全爱她:这是她强加在他身上的因果关系。他永远也不可能把她倾注在他身上的爱回馈给她。
……在他和让他难以忍受的现实之间,他母亲是唯一挡在那儿的人。所以,尽管他也讨厌她做事拖沓的作风和单调无趣的个性,却还是依恋着这个唯一的守护人。他是她的儿子,不是父亲的儿子。”
▼关于童年之甜
“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已经很晚了,早过了七点半。就剩了他们三个,园子里一片寂寥。他们不玩了,天色已黑,球都看不清了。于是他们玩起了摔跤,好像又回到孩提时代,在草地上翻滚着,互相呵着痒痒,哈哈哈哈几咯咯。他站起身,深深地吸一口气。欢欣的波浪涌遍全身。他想,‘我一生中从未感受到这样的快活。我要永远跟格林伯格和戈德斯坦恩在一起。’
他们分手了。这是切切实实的感受。他希望生活永远都是这样,骑上自行车在夏日的黄昏里穿过伍斯特空旷而宽阔的大街,所有的孩子都被喊进屋里去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外面晃悠,就像天地之王。”
▼关于自我认知
“他确信自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异人。但他还不太明白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他等着被召唤。当命运的召唤来临时,他将做好准备。他将毫不退缩地作出回应,即便这意味着去赴死,就像《英烈传》中那些人物一样。”
▼关于长大的迷思
“……现在毕竟老大不小,再用孩子作为自己的借口已经不行了,可他还像孩子那样愚蠢地龟缩在自我封闭着的坚壳内:稚气,麻木,无知,愚钝。就在这一刻,他撇开愠怒,以超然的眼光认识了父亲和母亲:不再把他们视作两个面目不清的家伙压在自己肩上的重荷——没日没夜地搞得他浑身不爽,实际上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过着他们自己麻木而充满烦恼的生活。天空豁然开朗,他瞥见了世界的本真,倏然间天幕又拉上了,他还是他自己,现实中唯有他自己认可的故事,他自己的故事。”
▼关于童年的终结
“在伍斯特,他总是带着一种忐忑不安却又不乏刺激的心态去学校,说真的,最可怕的结果无非就是他随时可能暴露自己说谎者的面目。但学校还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痛苦、残暴和深仇大恨,每天都会给他带来新的启示。……
在开普敦,事情却倒过来了,他很快就感到这儿是在虚掷时光。学校不再是一个大悲大恸的受难之处,不过是个缩至一隅的小世界,多少像个还算仁慈的监狱,他每天编织着课堂生活,自己也像是一个被编织的篮筐。……真实的他是什么样的,真实的这个‘我’应该从童年的灰烬中升华……”
从伍斯特到开普敦,
稚嫩但善于深思的孩童终将长大吗?
2
《青 春》“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之二,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看起来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却在库切笔下被写得楚楚动人,青春的彷徨之途得以被再度审视。
岁月一闪即逝,
男孩已长成青年,
并终日梦想着成为作家,
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爱情的魔力
“……什么东西能够治好他的孩童气,使他成为—个男人?
能够治好他的东西,如果来到的话,那将会是爱情。他也许不相信上帝,但是他确实相信爱情和爱情的力量。那个他所爱的人,命中注定的人,将会立刻透过他呈现出的怪的,甚至单调的外表,看到他内心燃烧着的烈火。同时,单调和样子怪是他为了有朝一日出现在光明之中——爱之光,艺术之光——所必须经过的炼狱的一个部分。因为他将会成为一个艺术家,这是早就已经确定了的。如果目前他必须是微贱可笑的,那是因为艺术家的命运就是要忍受微贱和嘲笑,直到他显示出真正的能力,讥笑和嘲弄的人不再做声的那一天。”
▼关于爱情的失败
“有些日子他感到和一个美丽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或者至少不是一个人过很幸福,甚至感到是一种特殊的荣幸。别的日子他的感觉很不一样。哪一个是真实的,幸福、不幸还是两者的中和?
……但是说到底,事实仍然是,他第一次试图和一个女人一起生活以失败而不光彩地告终了。他必须回过头来独自生活,这将是极大的轻松。但是他不可能永远独自生活。情人是艺术家生活的一个部分:即使他小心地绕过婚姻的陷阱,而他肯定会这样做的,他也得找到一种和女人一起生活的方式。艺术不可能仅从匮乏、渴望和孤独中得到滋养,还必须要有亲昵、激情和爱。”
▼关于文学的偶像
“艾略特和庞德过着悲哀的、有时是耻辱的生活。这里面有他可吸取的教训,他们诗歌的每一页都使他更加明白这一点——艾略特的诗歌,他在上中学第一次读到时就被征服了,现在是庞德的。和庞德及艾略特一样,他必须准备好忍受生活为他储备的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背井离乡、微贱的劳作和诽谤。如果他没有能够通过艺术的最髙测验,如果最后证明他毕竟不具备这份神圣的天赋,那么他也必须准备好忍受这个结果:历史的无情的裁定。生存的命运,不管他所有的今天和未来的痛苦,都是次要的。许多人受到感召,很少人为神所选中。每一个大诗人的周围都有大群的次要诗人,就像围着狮子嗡嗡飞的蚊虫。”
▼关于永恒的痛苦
“从前,当他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的时候,他曾相信聪明是唯一重要的标准,只要他足够聪明,就能得到他向往的一切。上大学使他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大学显示了他不是最聪明的,差得远着呢。现在他面对现实生活,这里连可以依靠的考试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他唯一能够做得好的看来就是经受痛苦。在痛苦方面他仍是班上的第一名。他能够引上身并且承受的痛苦似乎是无限的。甚至在这样的时候,当他沉重而缓慢地、无目的地在这个外国城市的寒冷的街道上行走,仅仅是为了把自己走得筋疲力尽,以便回到住处以后至少能够入睡,他都没有在自己心里感到哪怕是最微小的、在痛苦的重压下垮掉的倾向。痛苦是他的生存环境。他在痛苦之中犹如鱼儿在水里那么自在。如果废除了痛苦,他就会不知道该把自己怎么办。
幸福,他对自己说,对人没有教益。而痛苦使人能够坚强地面对未来。痛苦是灵魂的学校。在痛苦的海洋中,你游达对岸,得到了净化,变得坚强,准备再一次接受献身艺术的挑战。”
▼关于性与创造力
“他希望能够给予他活力,使他能够体会哪怕就一分钟、一秒钟神圣艺术之火在心中燃烧的感觉。
痛苦,疯狂,性:这是将这神圣之火召唤到自己身上来的三种方法。他已经在痛苦的下游地带逗留过,和疯狂接触过,对于性他知道些什么?性和创造力共存,大家都这么说,他对此也不怀疑。因为艺术家是创造者,他们拥有爱的秘密。在艺术家心中燃烧的火,女人通过直觉能够看得到。女人本身没有这神圣之火(也有例外,如萨福,艾米丽·勃朗特)。女人正是因为追求她们缺少的火,爱情之火,才会追随艺术家,把自己献给他们。”
▼关于性与激情的爱
“他相信充满激情的爱和这种爱的使人改观的力量。然而他的经验是,性爱关系吞没他的时间,使他筋疲力尽,使他的工作受到损害。他觉得他可能生来就不适合去爱女人,或者实际上他是个同性恋。如果他是个同性恋,就能够从头到尾解释他的苦恼。但是自从他十六岁以来,他就被女人的美、她们神秘的不可及的样子所强烈吸引。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他处于不间断的狂热的相思之中,一会儿是这个女孩,一会儿是那个女孩,有时候同时为了两个女孩。读诗人的作品只能更增加他的狂热。诗人说,通过性交的令人头晕目眩的狂喜,你被带到难以比拟的明亮光辉之中,进入寂静的中心,你和宇宙中大自然的力量成为一体。虽然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感受到难以比拟的明亮光辉,却一刻也不怀疑诗人们是正确的。”
▼关于无法写诗
“……他必须坐下来创作,这是唯一的办法。但是不到合适的时候他无法开始写作,无论他如何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准备,擦干净桌子,把台灯放置好,在一张白纸的一侧画一道线留出页边空白,闭着眼睛坐在那里清空头脑里的杂念做好准备——纵然如此,词句就是不在他脑子里出现。……
他很明白,他作为作家的失败和作为情人的失败是如此相同,还不如说就是一回事。他是男人、诗人、创造者、活跃成分,男人是不应该等待女人来接近的。相反,是女人应该等待男人。女人是一直熟睡到被王子的亲吻唤醒的人,女人是在阳光的爱抚下开放的花蕾。除非他立意要自己去行动,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在爱情上和艺术上都是如此。”
▼关于热情的缺席
“如果他是个比较热情的人,无疑他会感到一切都要容易一些:生活,爱情,诗歌。但是他生性缺少热情。他是冷冰冰的,封冻了的。”
《青春》仍未完结,文学青年库切
早年的苦闷彷徨何时画上句号?
3
《夏 日》“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之三。一部从他人视角出发的“自传”。在《夏日》中,库切将那种虚实相间、微妙迷离的回忆录风格更推进一步: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为了给已去世的“著名作家库切”写传记,像侦探一样四处采访,试图还原他三十多岁时候的经历。你无法说清这是虚构小说还是回忆录,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狡猾的”、超越一般文本意识的卓越作品。
夏日臻熟,文学青年终于圆梦,
多年后“库切”已成为名家。
离世后有人为给他立传四处采访,
在情人、表姐和同事眼中,
我们继续谛听“他”三十多岁时的故事——
▼关于总体印象
“你要我说说我对约翰的一个总体印象,可我没法把他从那些事情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单独描绘他这样一个人,撇开了那些事儿你就无法理解他这个人。”
▼关于思维方式
“你得记住他就是这样——以他的思维,他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产儿。……我的意思是,受制于某种纯正的理念,某种理性或信仰。他本人并不具备酒神的狂欢气质,但他赞许酒神精神的信条。他赞许随心所欲、悠游自在,虽然我似乎看不出他本人有过随心所欲或是悠游自在——也许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需要相信那种无意识的才华迸发,无意识过程中的创造力。”
▼关于与世间的交往
“他与世间的一切交往(英文原文为 intercourse)似乎必须隔着一层膜,因为这层膜的存在,授精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隐喻,充满了潜在的可能性,但不会有任何看得见的发展。”
▼关于喜剧人物
“在我所了解的男人中,他是唯一一个允许我把他驳倒的人,他不会咆哮或是故意混淆话题,或是眼看要落败了就气呼呼地拂袖而去。而我总是驳倒他,差不多总是这样。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他不会反驳,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根据原则处理生活的人,而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实用性一般总能够胜过原则,因为事情就是这样。宇宙在运行,我们脚下的大地在改变,原则总是滞后一步。原则是喜剧的内容。喜剧是原则撞上了现实以后我们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他从来给人一种面无笑容的印象,而其实约翰·库切是个相当有趣的人。一个喜剧人物。面无笑容的喜剧。他知道这一点,甚至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接受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回想他的时候仍然怀着爱意的原因。”
▼关于“内心的火焰”
“是的,可是我们都有点绝望,这就是生活。如果你是强有力的,你就要战胜绝望。这就是我为什么想问:如果你只是一个平常的小人物,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大作家呢?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芸芸众生区别开来。也许在他的书里有,如果你看过的话,你能看出某种火焰。但在我看来,那段时间,我和他遇上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感觉到。相反,在我的感觉中,他似乎——我怎么说呢——不冷不热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同意你的意见。当你读他的书的时候,‘火焰’是最不可能想到的词儿。但他有别的长处,另外一种力量。比方说,我会说他是沉静的。他有一种沉静的凝视。他不会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关于伟大作家
“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他听到你这么说,他会笑坏的!伟大作家的时代已经永远消逝了,他曾这样说过。”
“伟大作家的时代已经永远消逝了?”
……
KEY 可以文化 出品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本期编辑:普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往期:
▍我将失去记忆,因为我找到了美:74岁的歌德与19岁的乌尔莉克
▍我们有故乡,亦有远方——浙江文艺上海分社周年庆暨新书展望(内有福利)
购买库切作品,请扫码前往
浙江文艺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盛大开业,四重好礼,优惠多多
-KEY-
▲更多好书佳作,请关注 KEY 可以文化
▲ KEY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将阅读进行到底